内页banner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重庆搭建展览公司:赋能西南会展经济的新引擎

2025-07-16 18:10:01

 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,重庆近年来在会展业发展上展现出强劲势头。2022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超过500场,展览总面积突破400万平方米,直接经济收益超50亿元,带动相关消费逾370亿元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渝洽会、高交会等本土品牌展会的成熟,以及智博会、西洽会等国家级展会的持续落户。重庆国际会展中心、悦来国际会展城等现代化场馆的建成,配合"四网融合"的立体交通网络,构建起完整的会展生态链。

8.jpg

  政策层面,重庆市商务委2023年出台的专项支持政策颇具力度:对10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性展览项目,每平方米补助24万元;取得UFI认证的展会额外奖励20万元。这种"真金白银"的支持,叠加税收减免、贷款贴息等组合政策,正在吸引更多会展企业扎根山城。数据显示,目前重庆登记在册的会展相关企业已超千家,专业从事会展服务的企业突破300家,形成覆盖策划、设计、搭建、物流的全产业链条。

  服务体系: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

  重庆会展服务企业已形成三大核心能力矩阵:在创意设计领域,以"科技赋能艺术"为理念,将竹材、再生塑料等环保材料与LED屏、互动投影等技术结合,打造出兼具生态理念与数字魅力的展陈空间;在工程搭建方面,掌握大跨度钢桁架叠合结构等核心技术,曾创造单项目5.8万吨钢结构安装的行业纪录;在数字化服务维度,开发出智慧会展平台,集成AI中台、大数据分析等功能,实现展位预约、人流监测、商业匹配的智能化管理。

  典型案例显示,2022年智博会期间,某服务企业采用"专精特新"主题分区设计,将1000平方米展区划分为智能制造、元宇宙体验等四大板块,集成21家科技企业的37件展品。这种"展中展"模式,既突出区域产业特色,又通过数字化导览系统提升观众体验,日均接待专业观众超2万人次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重庆会展企业已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,从前期需求分析到后期效果评估,建立包含12大类、200余项服务标准的操作规范。

  技术创新:绿色与数字的双重变革

  在材料应用领域,重庆企业率先推广蜂窝纸板、可降解竹材等环保方案。某项目采用铝合金框架搭配水性涂料,实现展台重复利用率达85%;在数字技术融合方面,悦来会展城引入元宇宙展厅技术,参展商可通过虚拟形象进行24小时在线展示,某汽车品牌借此实现海外客户远程验车,签约效率提升40%。更突破性的是,科学会堂项目采用三层72米大跨度钢桁架结构,结合BIM技术实现毫米级施工精度,其6300平方米无柱宴会厅创下西南地区纪录。

  政策引导下,重庆会展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。根据《重庆市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,到2025年将培育5个国际级会展项目,建设3个数字化平台。实践中,某企业开发的"云展通"系统已服务超百家组展机构,通过AI算法实现展商与采购商的精准匹配,在2023年某国际农机展中促成超3亿元意向订单。这种"线下实体+线上虚拟"的OMO模式,正在重塑会展经济形态。

  人才培育:破解行业发展的关键密码

  面对高端人才短缺的瓶颈,重庆构建起"政校企"协同培养体系。市商务委联合重庆大学、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,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,每年输送专业人才超500人;行业协会组织的CEM(注册会展经理)培训项目,累计培养持证人员237名;企业端则通过"匠心计划"等内部培养机制,打造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复合型团队。

  典型案例显示,某本土会展企业通过与德国展览协会合作,引入国际通用的展台安全评估体系,其工程师团队同时掌握欧盟EN13986标准与国内GB50205规范,成功服务多个跨国展会项目。这种"国际化+本土化"的人才结构,使重庆企业在承接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展会时具备独特优势,2024年已促成与东盟国家的5个合作项目。

  未来展望:打造世界级会展名城

  按照《重庆市国际会展名城建设规划》,到2027年将实现"三个一"目标:培育1家年营收超10亿元的会展集团,打造10个国际认证展会,建设1个国家级会展产业集聚区。科学会堂二期项目已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清单,其规划的24万平方米展场将集成5G、物联网等新技术,建成后预计年接待能力超千万人次。

  在产业融合层面,重庆正探索"会展+产业"的深度联动模式。两江新区依托汽车产业优势,打造新能源汽车专题展,集成整车展示、电池技术研讨、充电设施体验三大板块;九龙坡区则聚焦数字经济,通过"东数西算"主题展推动算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。这种"以展促产、以产兴展"的良性循环,正在将会展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,为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标签